德國社會:「博士」能力比光環更重要
【大紀元2013年06月14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晶德國報導)如今在德國「博士」名譽上的尊貴已經不如從前,僱主們更加看重的是高學歷員工的實際工作能力。不過在收入上,擁有博士學位的員工還是比沒有的員工高出一籌,而且博士通常可以避免失業。
頭銜名譽光環漸失
通常德國人在稱呼別人時都習慣把頭銜帶上,不過德國化學公司巴斯夫董事長Kurt Bock卻在公司裡下了一條規定:所有員工在公司內部互相稱呼時免去頭銜。Bock解釋稱,這是為了讓公司更加國際化,因為「在世界其它地方的人無法理解德國人對頭銜的重視。」不過員工對外的名片上依然可以保留頭銜,巴斯夫也依然需要擁有博士學位的員工,Bock自己是一名工商管理博士。
獵頭公司Egon Zehnder人事部負責人證實,頭銜正在失去其名譽上的光環,該公司人事部負責人稱,在就業市場上「頭銜已經失去它感知上的意義」,這與接連發生的博士論文抄襲案沒有關係。只是相對於辦公室門牌上的兩個字母Dr.(博士),擁有博士學位的員工在與僱主進行工資談判時更需要證明的是實際工作能力。
在領導層,頭銜也不再是一個必備的支持因素。根據統計,德國去年「達克斯指數」排名進入過前30的股份公司中,42名新任董事裡只有13人有博士學位。
知識帶來的財富
雖然名譽上不比從前,但博士學位的確可以帶來不小的經濟回報,尤其在私人企業。根據巴伐利亞州高等教育研究與高等教育規劃研究所(IHF)的一項研究,博士畢業生的工資要比一般本碩畢業生工資平均高出8%。在私人企業,一名擁有博士學位的工程師在初入職場時,月平均工資可達到稅前5509歐元,而本碩畢業工程師的月平均稅前收入只有4117歐元,相差1382歐元。在公共服務領域,兩者的差距較小,擁有博士學位工程師的月平均稅前收入是3685歐元,沒有博士學位工程師的月平均收入為3575歐元,相差110歐元。
不同專業,博士學位對工資的影響也不同。根據IHF在2003/2004學期對2500名博士畢業生做的調查,私人企業裡有博士學位的工程師比沒有博士學位的工程師工資平均高出33.8%,經濟、語言和文化領域兩者工資相差10%,自然科學領域約差8%。
雖然學位可以換來財富,但往往碩士畢業生選擇讀博的主要原因不是為了日後能換取較高的薪酬。教育專家Matthias Neis稱,在物理、化學和醫學領域博士學位屬於正常學業畢業,約三分之一的博士畢業生是醫生或藥劑師。對於法律學生來說,博士學位是通往大律師事務所的敲門磚,日後自然會獲得較高的薪酬。
付出=回報?
獲得博士學位通常需要一定的努力和耐心,「德國讀一個博士學位需要至少四年」Neis說道,這期間博士在讀生比同齡高校畢業生每年至少要少賺一萬歐元,如果可以四年內順利完成學業,就至少少賺四萬歐元,「博士畢業生在經濟上的回報只有從中期或長期來看才是值得的。」
對於一些專業來說,博士學位甚至限制了從業者在就業市場上的發展空間,如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類的博士畢業生,由於博士論文的研究內容與之後的工作關係經常不大,會被認為過於理論化或專業化。Neis就見過這樣的例子,應聘者在申請工作時甚至故意隱去自己的博士頭銜,為了不給人造成資質過高或過於學術化的印象。Neis認為,博士學位能否帶來經濟回報取決於所學專業和研究方向,研究內容與日後就業越相關越好。
博士學位可避免失業
博士畢業生通常可以避免失業。根據「2013年聯邦科學新生力量報告」,2009年有2%年齡在35至45歲間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員失業,另有3%由於其它原因沒有進入就業市場。從另外一方面來看,擁有博士學位的員工更經常與公司簽訂限期合同,在接受調查的人員中,比例達到20%,而且博士的合同期通常比沒有博士頭銜的同齡員工長。
(責任編輯:樂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