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iloveguava.com

透过摄影柔性力量 陈玉书盼把台湾推上国际

共同推荐新唐人国际摄影大赛,(右起)新竹逗席摄影节策展人陈玉书、竹东镇长郭远彰、新唐人摄影大赛专案经理、资深摄影家陈国珍。(朱孝贞/大纪元)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5年04月30日讯】(大纪元记者朱孝贞专题报导)“摄影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叙事的艺术。透过影像交流,让更多人了解台湾这片土地的美好,也让台湾的文化透过摄影走向世界。"——摄影家陈玉书摄影家陈玉书到现在还是喜欢用4×5传统大相机拍摄。他说,以前学(摄影)用底片拍照,甚至要自己冲洗照片,门槛比较高,后面的流程很复杂,致使有些人望而却步。现在“数位摄影”对大众接触摄影是很好的事情,看似危机其实是一个转机。现在摄影技术门槛低,让人很容易接近摄影,几乎人手一支手机,每个人都会拍照。

共同推荐新唐人国际摄影大赛,(右起)新竹逗席摄影节策展人陈玉书、竹东镇长郭远彰、新唐人摄影大赛专案经理、资深摄影家陈国珍。(朱孝贞/大纪元)

有感受按下快门 较有生命力

“从传统到数位摄影只是媒介不同,器材进步带来方便与快速,作品内涵是需要注重而又最困难的事。”陈玉书表示,照片想传达给人什么样的想法,这才是现在比较需要注重的,如果没有在这方面去注重、去提升,摄影就比较没有价值了,因为人人都会拍啊!尤其数位相机、手机,因为太方便了,没有经过思考就快速按快门,可能会比较没有深度,大家都想先拍了回去再挑选,乱枪打鸟拍了50张、100张,缺少摄影家对每张照片的感应。摄影是享受拍摄过程,摄影家与拍摄画面之间的呼应、共鸣是一张一张的对应,有感受才按下快门拍摄,作品当然是比较具有生命力与深度。

陈玉书作品《快乐童年》。(陈玉书提供)
陈玉书作品《开心的小孩》。(陈玉书提供)

陈玉书指出,“作品应该是在你按下快门的当下,已经想好自己要表达什么的概念,所谓决定性的瞬间就是那一刹那被我抓到了,我有了别人不一定拍得到的同样场景。”摄影最重要的不是比设备的昂贵,而是要比谁比较有耐心、谁的内容好。“器材是为我们所用”,个人习惯用怎样的方式去表现作品都可以。

现在数位化方式产生作品虽比较方便、速成,但是它缺少了所谓沉淀下来的心情,去营造作品要传达的意涵。“如果我们是用大相机拍,它一定是比较慢的场景,然后心情是比较沉淀下来的。因为拍一张很不容易,没有冷静下来,心情浮躁拍不出好作品。”

陈玉书作品《简单纯朴的高山生活》。(陈玉书提供)摄影作品会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也与习惯有很密切的关系。有人喜欢拍纯粹的大山大水,是静态的可以营造很多气氛。有些人喜欢速度快,一张一张的抢拍。不是漫无目的拍而是每一个画面都是他想要的。

陈玉书有46幅摄影作品纳入文建会“国家文化资料库”数位典藏美术类。他曾担任行政院国家摄影师考试命题委员、各级试场监评暨评审委员。也曾获得“职业摄影作业竞赛”第一名以及其他各项比赛名次。

陈玉书作品《桥梁下的默思》。(陈玉书提供)

作品要先感动自己

陈玉书提醒后进,作品首先感动自己就好,观众有感动是很好,没有也不强求也不要沮丧。其实不用太在意某个人的不同看法,“你要做你自己。”他有一个好朋友,常常参加比赛,从来没有得奖仍继续坚持,享受比赛过程的乐趣,抱着希望得奖是参赛的动力,没得奖不气馁心态就很健康。陈玉书鼓励大家参加新唐人国际摄影大赛。他说,透过摄影作品分享给观众的感受非常直接又快速。这是他鼓励摄影家参加大赛的用意。“软性的力量是最能说服人心的。”

陈玉书2021年创作《窗格上不知名的紫色花》。(陈玉书提供)

参加新唐人国际摄影大赛,入围作品将会在美国纽约市展览,入围作品也陆续在新唐人网站、大赛网站及相关网站上展出。国际上很多国家可以看到台湾的人文与风景,认识到台湾的艺术家,这就是我们把文化传播出去的柔性力量,这比任何其他刚性方式都好。他提到,台湾摄影家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摄影家做文化与技术交流,无形中又提升台湾的能见度,透过民间的力量,让国际社会多理解台湾的人文、文化方面的故事,参加比赛绝对是好事但不要为了得名而去参赛,不要没有得奖就觉得从此没有前途了。他叮咛不要太在意得名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陈玉书《光影下的等待》。(陈玉书提供)

认真看待 质朴原味创作

新唐人国际摄影大赛分社会与人文类以及风光、自然类。陈玉书推荐,可以到台湾各地具人文风貌特色的城镇,好好驻足下来去拍摄风光参加比赛。他回忆起刚接触摄影时,曾经有的志愿是要拍遍全世界,随着年纪越长对台湾的了解越多,反而觉得要好好去看自己生长的地方而不是舍近求远。他觉得,想参加人文类的比赛可以从家庭开始,拍自己的父母、子女,越了解的人越难拍,要沉淀下来,先想想要拍什么主题?想传达什么理念?多观察生活周遭,萃取最纯真的片刻,捕捉最珍贵一刹那,把它变成永恒。

《左岸深秋》,陈玉书2021年创作。(陈玉书提供)

接着他说明,人文的气质、人文的纪录,是任何器材都没有办法取代的,要靠自己去观察,一样也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清楚想传达给别人什么。传统类比式必须要透过手工去产生作品。人文底蕴是科技没有办法取代的。摄影要坚持传统美学,如果完全抛掉蛮可惜。现在有一点回潮了,很多年轻人玩了数位之后,发现底片拍摄有这么大的乐趣,觉得数位方式产生作品有些贫乏了,速度太快过程没得享受。陈玉书语重心长的说,传统方式不只拍摄过程能让人沉淀享受其中,结果也是令人感到传统工艺是无法用科技取代的。回归到质朴原味的创作方式或许值得摄影界认真看待!

陈玉书2022年作品,《雨后春之茶园—老街后山》。(陈玉书提供)此外,第二届“新竹逗席摄影节”由陈玉书担任策展人,竹东场摄影展即日起至5月11日在树杞林文化馆举办。“逗席”一词是引用自客语,意思与台语的“斗阵”、国语的“聚首聊天”相似,摄影家们各拿出自己作品参展,象征朋友欢聚、交流分享。◇

新唐人国际摄影大赛。(新唐人电视台提供)

责任编辑:郑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