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11月24日讯】初见简美育,只觉是个衣朴口拙的寻常女子。然而长谈之下,感觉她的性情特别真挚,眉眼举止自有一种天成的灵秀。待到亲观其画,方惊叹于她灌注于绘画中的浓烈生命力,是那样高华绝俗,秾丽淡雅,真正到了“画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站在简美育的画前,会被她画里大开大合的气势所慑服,又会为其静谧清灵、气韵生动的美吸引得不忍眨眼。
无论是含苞待放的莲花、茎上爬行的小蚁或是池中微小的游鱼,无一不自在展露生命独特姿容,却又圆满同处于丰足和谐之境,散发对万物礼赞的讴歌。无怪乎台湾师范大学杜忠诰教授描述一位朋友,在看到她气势雄浑、崇高磊落的“竹雀图”时不禁嚎啕大哭,良久才破涕为笑地问:“如此小女子,哪来的能量让你画出如此气势磅礡的大画来?”
谈起自己对于绘画的执著,简美育仅能以“我是用生命在画生命”来形容。儿时她的画作就迥出同侪,常被老师误会是大人代笔。高中毕业后,家境富裕的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投考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从此家人并未提供足够的资助,使她的学画之路倍加艰辛。
即使如此,简美育仍然心无旁鹜的寄情绘画。她深怀大志,要用实践来证明中国传统工笔画没有极限,可以有广阔的前景、可以别开生面,更可以与西方写实绘画平起平坐,一较短长。
就是这样一种“坚持到底”的心,让她能够长年累月的独坐家中,三餐不继也在所不惜。故宫博物院长石守谦,曾盛赞简美育所追求的静观自然,是“对当下艺术潮流的大胆超越”,也是“一长段不断遭受质疑、诱惑、自我煎熬的心路历程的艰辛成果”。正因如此单纯无私的专注与弘愿,使她的工笔画极广大又至精微,达到少有人可以望踵企及之境。
有一回,师大教授杜正诰对她说:“完成竹雀图、芙渠图,你可以死而无憾了!”言虽唐突,但简美育却认为是对她成就最大的赞美,堪为后世子孙留下珍贵文化的肯定!
愿为来者指路的弘愿
即使明知画作价值不菲,简美育始终不肯鬻画维生。她语意深长地说:
“别人追求的我不会去追求。我所在意的是‘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与其将画卖给特定的人,不如让所有的人都能欣赏,要来得更快乐、更有意义。”她对自己的期许,便是“将自己的作品流传给后世,教育子孙、为来者指路。”
相对在物质要求到几近简陋的地步,简美育在绘画上却有着不肯妥协的严苛。她力求用最好的颜料、最精良的裱褙与画材;宁愿为画远赴日本写生,也不使用摄影器材补助临摹技巧。
简美育冀求自己绘上的每一笔,都带有心灵对生命纯真美好的感动。由于对于绘画如此细腻讲究,却无暇劳心柴米油盐,也使她的生活时时落入困窘。
简美育坦言这样不顾一切,专注创作的生活,其实是很幸福的,同时也是很苦的,因为有了这一顿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她释然地说自己能独行至今,是因为能够预见百年后自己的耕耘开花结果,却没有能力看到眼前生活的不便。或许伟大的艺术家注定要将自己的心血,在沧桑之中淬炼成惊世之作。
话虽如此,简美育总能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适时得助。她笑说:“很奇怪的是我住的地方环境都很不错,吃的用的也不会差到哪里,而且往往临危时常有贵人相助。”或许这也是奇才蒙天厚爱的一个明证吧。
不可思议的绘画之美
“二十年前,我就有在历史博物馆开画展的想法。”这句话简美育清清淡淡地说出,二十年间的辛酸孤寂,又岂可道与人知?
然而她的苦心没有白费。中国的工笔画在简美育手上,有了横天出世的造诣。她的画作动辄历时数年,除非尽善尽美,否则绝不罢手。
一般工笔画家为了表现厚度与层次,往往敷染五、六次已算满意。但要求完美的简美育,却慢工精活,薄染上色、层染水洗,反复调染到想要的程度,竟达四十多层方止。于是她的画调呈现一种晶莹剔透的色泽,厚中有薄、薄中有厚,深浓而不迟滞,高华而不俗丽。
与别人平板的画相较,简美育的画更加细腻而脱去匠气,令人咀嚼、玩赏不尽。她的画中花鸟有血脉肌里,观者可以远望体会天地涵容壮阔的无垠之美,也可以用放大镜细细观看每一个微小生命的生机盎然。我们从而体会到艺术家在静观中呈现传递无以言表的感动。
此次简美育在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画展,是给自己做个整理,也给自己做个结束。生活重新的规划、重新的出发,从头的开始。对绘画,她是怀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意志力来完成。
简美育这个画坛奇迹的存在,对于艺术工作者乃至社会大众而言,其所蕴含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我们衷心祝愿她的画展与心愿能够逐步实现,为中国传统绘画再启壮丽的一章!
静观 <简美育作品展/Font>
日期:11/26至12/19(10:00-18:00)周一休馆
地点:国立历史博物馆 四楼展厅
11/26(五)14:30开幕式
12/04(六)14:30专题讲座/
杜忠诰:淬炼与蜕变
──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