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万物见真淳

访工笔花鸟画家简美育
陈竹月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4日讯】初见简美育,只觉是个衣朴口拙的寻常女子。然而长谈之下,感觉她的性情特别真挚,眉眼举止自有一种天成的灵秀。待到亲观其画,方惊叹于她灌注于绘画中的浓烈生命力,是那样高华绝俗,秾丽淡雅,真正到了“画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站在简美育的画前,会被她画里大开大合的气势所慑服,又会为其静谧清灵、气韵生动的美吸引得不忍眨眼。

无论是含苞待放的莲花、茎上爬行的小蚁或是池中微小的游鱼,无一不自在展露生命独特姿容,却又圆满同处于丰足和谐之境,散发对万物礼赞的讴歌。无怪乎台湾师范大学杜忠诰教授描述一位朋友,在看到她气势雄浑、崇高磊落的“竹雀图”时不禁嚎啕大哭,良久才破涕为笑地问:“如此小女子,哪来的能量让你画出如此气势磅礡的大画来?”

谈起自己对于绘画的执著,简美育仅能以“我是用生命在画生命”来形容。儿时她的画作就迥出同侪,常被老师误会是大人代笔。高中毕业后,家境富裕的她不顾父亲反对,毅然投考台湾艺术专科学校,从此家人并未提供足够的资助,使她的学画之路倍加艰辛。

即使如此,简美育仍然心无旁鹜的寄情绘画。她深怀大志,要用实践来证明中国传统工笔画没有极限,可以有广阔的前景、可以别开生面,更可以与西方写实绘画平起平坐,一较短长。

就是这样一种“坚持到底”的心,让她能够长年累月的独坐家中,三餐不继也在所不惜。故宫博物院长石守谦,曾盛赞简美育所追求的静观自然,是“对当下艺术潮流的大胆超越”,也是“一长段不断遭受质疑、诱惑、自我煎熬的心路历程的艰辛成果”。正因如此单纯无私的专注与弘愿,使她的工笔画极广大又至精微,达到少有人可以望踵企及之境。

有一回,师大教授杜正诰对她说:“完成竹雀图、芙渠图,你可以死而无憾了!”言虽唐突,但简美育却认为是对她成就最大的赞美,堪为后世子孙留下珍贵文化的肯定!

愿为来者指路的弘愿

即使明知画作价值不菲,简美育始终不肯鬻画维生。她语意深长地说:

“别人追求的我不会去追求。我所在意的是‘人存在的价值是什么?’与其将画卖给特定的人,不如让所有的人都能欣赏,要来得更快乐、更有意义。”她对自己的期许,便是“将自己的作品流传给后世,教育子孙、为来者指路。”

相对在物质要求到几近简陋的地步,简美育在绘画上却有着不肯妥协的严苛。她力求用最好的颜料、最精良的裱褙与画材;宁愿为画远赴日本写生,也不使用摄影器材补助临摹技巧。

简美育冀求自己绘上的每一笔,都带有心灵对生命纯真美好的感动。由于对于绘画如此细腻讲究,却无暇劳心柴米油盐,也使她的生活时时落入困窘。

简美育坦言这样不顾一切,专注创作的生活,其实是很幸福的,同时也是很苦的,因为有了这一顿不知道下一顿在哪里?她释然地说自己能独行至今,是因为能够预见百年后自己的耕耘开花结果,却没有能力看到眼前生活的不便。或许伟大的艺术家注定要将自己的心血,在沧桑之中淬炼成惊世之作。

话虽如此,简美育总能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适时得助。她笑说:“很奇怪的是我住的地方环境都很不错,吃的用的也不会差到哪里,而且往往临危时常有贵人相助。”或许这也是奇才蒙天厚爱的一个明证吧。

不可思议的绘画之美

“二十年前,我就有在历史博物馆开画展的想法。”这句话简美育清清淡淡地说出,二十年间的辛酸孤寂,又岂可道与人知?

然而她的苦心没有白费。中国的工笔画在简美育手上,有了横天出世的造诣。她的画作动辄历时数年,除非尽善尽美,否则绝不罢手。

一般工笔画家为了表现厚度与层次,往往敷染五、六次已算满意。但要求完美的简美育,却慢工精活,薄染上色、层染水洗,反复调染到想要的程度,竟达四十多层方止。于是她的画调呈现一种晶莹剔透的色泽,厚中有薄、薄中有厚,深浓而不迟滞,高华而不俗丽。

与别人平板的画相较,简美育的画更加细腻而脱去匠气,令人咀嚼、玩赏不尽。她的画中花鸟有血脉肌里,观者可以远望体会天地涵容壮阔的无垠之美,也可以用放大镜细细观看每一个微小生命的生机盎然。我们从而体会到艺术家在静观中呈现传递无以言表的感动。

此次简美育在历史博物馆展出的画展,是给自己做个整理,也给自己做个结束。生活重新的规划、重新的出发,从头的开始。对绘画,她是怀着置之死地而后生、破釜沉舟的意志力来完成。

简美育这个画坛奇迹的存在,对于艺术工作者乃至社会大众而言,其所蕴含的意义是难以估计的。我们衷心祝愿她的画展与心愿能够逐步实现,为中国传统绘画再启壮丽的一章!

静观 <简美育作品展/Font>

日期:11/26至12/19(10:00-18:00)周一休馆

地点:国立历史博物馆 四楼展厅

11/26(五)14:30开幕式

12/04(六)14:30专题讲座/

杜忠诰:淬炼与蜕变
──转自台湾大纪元时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马德里拥有世界上最[ascii]着[/ascii]名的博物馆之一——普拉多博物馆。而迭戈‧罗德里格斯‧德席尔瓦‧委拉斯贵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近乎真人大小的油画《宫娥》(Las Meninas)是其镇馆之宝。
  • 斯皮诺拉对敌军的武艺充满敬佩,遂允许荷兰军队如阅兵游行一般地撤出布雷达——他们手持武器,鼓声震天,旗帜飘扬;他也严禁部下对败军幸灾乐祸。当尤斯蒂努斯以传统方式向他走来示降时,斯皮诺拉下马与他平等相见。两人一见面,斯皮诺拉便对这位荷兰指挥官及其部队大加赞赏。
  • 在16、17和18世纪,职业女画家非常稀少,更不用说取得成功的了。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Sofonisba Anguissola)、朱迪斯‧莱斯特(Judith Leyster)和阿黛拉依德‧拉比耶-吉娅尔(Adélaïde Labille-Guiard)三位画家都创作了多幅自画像,其中包括突显其职业的版本。
  • 艺术家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约1397-1475年)所处的年代正好是中世纪末国际哥特式艺术进入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的当口。根据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史学家乔治˙瓦萨里(Giorgio Vasari)的记载,乌切洛对透视法非常着迷。透视在当时是相当新颖的概念,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透视法已成了画家的必备技能。
  • 长久以来,在人们的集体意识中,神秘的无名女子一直是令人着迷的存在。在古代世界,女性形象代表着各种美德和艺术领域,发展出了如五感(Five Senses)、自由(Liberty)、四季(Four Seasons)和胜利(Victory)等可识别的拟人化形象。
  • 秋天是最能代表美国的季节,尤其美国东北部,那里的树叶特别壮丽。树叶会变幻成画家颜料盒里的典型色彩,像是青铜、深红、金、紫、红褐、棕褐和鲜红色。所以在19世纪美国艺术运动中,秋天自然就成了专攻风景画的哈德逊河派最喜欢的题材了。
  • 也许比起其它任何艺术类型,肖像画和人物画更能引起我们内心的共鸣。端详每一幅肖像中的面孔,可以窥见熟悉的情感和表情——在陌生人的肖像中,我们仿佛看见了自己。
  • 在现代室内设计领域里,天花板通常被当作“第五面墙”,装饰天花板算不上什么新鲜事。天顶壁画的透视错觉风格(illusionistic style)在意大利语为“di sotto in sù”,意思是“由下往上”,此语可追溯到16世纪的威尼斯。天顶壁画最早起源于古罗马的墙壁绘画。历史悠久的天顶壁画通常以视觉陷阱(trompe l’oeil )的天空为特色,看起来很像是往上延伸到天国的高度。年代久远的天顶壁画,其典型主题为神话或圣经人物,在意大利与整个欧洲的教堂和宫殿,都可以找到这样的例子。
  • 康斯特勃留下了名作《干草车》(The Hay Wain),这类风景画讴歌田园生活,人物并非画中焦点,而是更大整体的一部分。在这些绘画中,人物与更宏大的风景进行着互动。遥远的景深和壮观的云彩占据显着位置,似乎要在画中人物开始忙于农事之际,唤起他们对更宏大存在的感受。
  • 油画在整个欧洲的普及,可以追溯到15世纪和早期尼德兰画家的作品,这些大师生活在今天的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在1400年代,该地区是国际贸易的中心,经济的繁荣使得艺术家们得到了强有力的赞助。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