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04日訊】(大紀元專題部記者李新宇新聞綜述)北極,這片地球最北端的冰雪之地,長期被視為遙遠而神祕的極寒禁區。近年來,隨著北極冰層加速融化,原本被冰封的海域逐漸開放,北極正在揭開其神祕面紗,展現出巨大資源潛力與戰略價值,從油氣寶藏到新興航道,都讓各國垂涎,成為大國博弈的前沿。在川普2.0時代,美國的北極戰略正發生重大變化。川普提出「收購」格陵蘭的設想成為川普新政視為國家戰略目標、應對中共威脅的重大舉措、重塑北極未來的戰略格局。
北極到底有什麼東西
北極成為全球焦點的關鍵在於其資源與戰略價值疊加的獨特地位。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估計,北極蘊藏著全球未開發石油儲量的13%和天然氣儲量的30%。
這些資源中有84%位於近海區域,尤其是北冰洋沿岸的淺水大陸架,極具開發潛力。除了油氣,北極還擁有豐富的稀有金屬和礦產,如鎳、鈷、鈾、銅等,這些都是現代工業不可或缺的戰略物資。
同時,北極航道的開放使其成正為新的國際貿易通道。北冰洋的東北航道(沿俄羅斯北岸)和西北航道(通過加拿大群島)隨著冰層消融,航行時間大幅縮短,這一航道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相較傳統的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路線,可節省30%~50%的航運時間,這對全球貿易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北極是連接北美、歐洲和亞洲的戰略樞紐,軍事價值極其重要。冷戰時期,美蘇在北極部署潛艇和偵察設備,監控對方動向。
隨著大國競爭加劇,北極的戰略地位進一步凸顯,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紛紛在北極加強軍事存在,建立基地和雷達站,以掌控這一戰略要地。
環北極國家對大陸架的爭奪
對於環北極國家如俄羅斯、美國、加拿大、挪威、瑞典、芬蘭、丹麥和冰島等國來說,北極不僅是潛在的經濟增長點,更是領土主權與國家安全的延伸。對於北極主權的爭奪主要體現在海底的大陸架。
大陸架是指領海以外陸地領土在海底的全部自然延伸,1994年生效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規定兩種大陸架主權。
一是法定200海里的大陸架,即使海底地形沒有自然延伸,沿海國至少也可以主張200海里專屬經濟區(EEZ)內的海床和底土作為大陸架。二是擴展大陸架,如果沿海國能科學證明其大陸架自然延伸超出200海里(但不得超過350海里,或超過2500米等深線外延100海里),可向聯合國大陸架界限委員會(CLCS)提出申請,以確認其權利範圍。
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沿海國對其大陸架具有開發資源的專屬權。
俄羅斯是北極資源開發的領跑者,其北極地區天然氣產量佔全國80%以上。
近年來,俄羅斯通過科考和軍事部署,試圖證明北冰洋海底的多個地質構造(如羅蒙諾索夫海嶺、門捷列夫海嶺)是其西伯利亞大陸架的自然延伸,以擴大資源開採範圍。
2001年,俄羅斯成為首個向CLCS提交大陸架延伸申請的國家,主張包括羅蒙諾索夫海嶺在內的北冰洋海底為其大陸架的一部分。2023年2月,CLCS發布建議,認可俄羅斯對約179萬平方公里海底的主張,包括羅蒙諾索夫海嶺和門捷列夫-阿爾法海嶺。
挪威是首個獲得CLCS認可其北極大陸架延伸的國家。
2006年11月,挪威向CLCS提交申請,主張其大陸架在巴倫支海、挪威海和北冰洋的延伸,總面積約23.5萬平方公里。通過地震測量和海底採樣等技術,挪威證明該區域是其陸地的自然延伸。
2009年4月,CLCS發布建議,正式認可挪威的主張。隨後,2010年,挪威與俄羅斯簽署《巴倫支海劃界協定》,以談判方式解決大陸架重疊問題,進一步鞏固其在北極地區權益。
加拿大主張的北冰洋大陸架包括羅蒙諾索夫海嶺和北極點附近區域,與俄羅斯和丹麥的主張存在重疊。2003年11月,加拿大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2019年5月,加拿大向CLCS正式提交北冰洋大陸架延伸申請,主張約120萬平方公里,包括北極點,但未觸及俄羅斯專屬經濟區。
加拿大的申請基於多年科考數據,如與丹麥合作的羅蒙諾索夫海嶺地質研究,加拿大部署破冰船進行海底測繪,並計劃通過外交談判解決與俄羅斯和丹麥的重疊爭議。
丹麥(代表格陵蘭)主張北冰洋海底(尤其是羅蒙諾索夫海嶺)是格陵蘭大陸架的延伸,覆蓋北極點,與俄羅斯和加拿大的主張重疊。
2004年11月,丹麥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2014年12月,丹麥向CLCS提交北冰洋大陸架延伸申請,主張約89.5萬平方公里。
這份申請基於2007至2012年間丹麥與加拿大合作的科考數據。丹麥使用破冰船採集海底地質和測深數據,證明羅蒙諾索夫海嶺與格陵蘭的地質聯繫。
2022年6月,丹麥與加拿大達成協議,划定了拉布拉多海大陸架的邊界。
美國主張阿拉斯加外海的丘吉海和波弗特海海底為其大陸架延伸,但美國沒有批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無法向CLCS提交申請。
2003年起,美國啓動「大陸架延伸項目」(ECS Project),由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地質調查局(USGS)負責,測繪北冰洋海底。
2023年12月,美國國務院發布聲明,宣布其在北冰洋和白令海的延伸大陸架主張,面積約100萬平方公里,美國聲稱依據習慣國際法,與加拿大和俄羅斯部分重疊。美國使用破冰船採集地質數據,強調其權益無需CLCS批准,但在國際關係中也面臨合法性爭議。
美國資本市場與能源企業的謹慎態度
美國作為擁有北極領土的國家(通過阿拉斯加),早在冷戰時期就意識到北極的戰略價值。近年來,美國政府頻頻發布北極戰略文件,如2019年和2024年的《北極戰略》,強調應對俄羅斯和中共的威脅,保障能源安全和航道控制。
一直以來,美國在北極的實際行動卻相對有限,開發進度遠不及俄羅斯。這種一直被外界視為「說多做少」現象背後,有多重制約因素。
北極的極端氣候和脆弱生態系統對開發構成巨大障礙。油氣開採需在冰凍海域作業,技術難度高且成本昂貴。北極油氣項目的投資週期通常較長,動輒需要十幾年才能實現商業化生產。
美國國家石油委員會曾指出,儘管北極油氣潛力巨大,但基礎設施建設(如適應極寒的鑽井平台)投資巨大,且面臨漏油等環境風險。近年來,美國頁岩油氣革命降低了能源進口需求,而北極項目的高成本使其在短期內難以與中東或美國本土的低成本油氣展開競爭。
美國國內的環保主義和黨派分歧也阻礙了北極油氣資源的開發。環保組織和民主黨強烈反對開發北極資源,擔心油氣開採破壞北極生態系統和加速氣候變暖,位於阿拉斯加的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ANWR)的開發爭議持續數十年,至今仍未全面啓動。
全球能源轉型的影響也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歐美國家大力推進碳中和目標,使得化石能源企業面臨更大政策和社會輿論壓力,部分投資者減少對高碳排放項目(如北極鑽探)的資金支持。
2015年,殼牌公司在阿拉斯加外海的北極鑽探項目因成本過高和環境壓力而中止。自殼牌退出阿拉斯加北極海域開發後,至今沒有大型的國際石油公司回歸。
阿拉斯加基礎設施薄弱 限制行動能力
美國在阿拉斯加地區的基礎設施較為落後,制約了北極資源的開採和運輸。美國缺乏完善的北極深水港口,現有港口如荷蘭港(Dutch Harbor)主要服務漁業,難以支持大規模油氣開發。
目前,美國的破冰船數量遠不及俄羅斯,俄羅斯擁有超過40艘破冰船(其中包括核動力破冰船),而美國僅有兩艘重型破冰船,限制了在北極的行動能力。
俄羅斯一直大力推進北方航道的發展,降低了北極油氣運輸成本,美國在這一領域投資較少,缺乏完善基礎設施。
開發北極 缺乏國家主導優勢
美國北極開發落後於俄羅斯,部分原因還在於俄羅斯採取了更積極的國家主導開發模式。俄羅斯政府直接參與北極油氣項目,並給予企業財政補貼、稅收優惠和基礎設施建設支持。
例如,俄羅斯政府通過「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提供數十億美元的財政支持。俄羅斯國有能源巨頭(如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執行政府戰略,不像美國的私營能源企業那樣受到市場和投資回報的限制。
美國北極戰略更傾向軍事威懾
美國一直強調北極的戰略重要性,但在全球範圍內面臨多重戰略挑戰,主要包括與中共在印太地區的競爭、中東的事務、與歐洲盟友關係等,導致目前北極事務在資金和資源分配方面的優先級下降。
面對俄羅斯的北極軍事化和中共對北極的滲透,美國更專注於軍事威懾,而非大規模商業投資。
顯然,美國北極開發被國際認為「說的多,做的少」背後,既有政策反復和環保阻力、也有資本市場、基礎設施、能源競爭格局和地緣政治等多重制約因素。
這些因素共同作用,美國在北極開發上一直顯示出出步履遲緩,更多停留在戰略宣示層面。
「購買」格陵蘭:川普時代的北極戰略
2025年1月20日川普再次入主白宮之後,美國的北極戰略開始發生重大變化。主要體現在川普重提「購買」格陵蘭的設想,並將此作為美國北極戰略的新高地——即川普「購買」格陵蘭是為應對中共日益增長的威脅,並平衡俄羅斯目前的北極優勢。
川普在就職演說中曾經提到「北極附近到處是中國和俄羅斯的船隻」,凸顯他對中俄在北極擴張的擔憂。俄羅斯在北極的軍事化部署(破冰船隊、北方海航道控制)和中共「冰上絲綢之路」的推進,被川普視為對美國安全和經濟利益的直接挑戰。而川普的應對之法就是將格陵蘭納入美國直接控制的安全體系之中。
格陵蘭位於北極圈,是扼守北美與歐洲之間的戰略要道,且島上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這對美國在與中共和俄羅斯的競爭中保持優勢至關重要。
川普此前已經不止一次提出要「購買」格陵蘭。川普最早在2019年的第一個任期時就讓幕僚研究是否可以購買格陵蘭,不過這一提議當時遭到丹麥政府的強烈反對和嘲諷,導致川普取消對丹麥的國事訪問。
去年12月22日晚間,作為二度當選的美國總統,川普在「真相社媒」發表聲明說:「為了國家安全和世界各地的自由,美國認為擁有與控制格陵蘭是絕對必要的。」
今年1月7日,川普再次對格陵蘭發表出強硬宣告,表示他不排除使用軍事或經濟手段使格陵蘭成為美國的一部分。川普當天還發表視頻演說,稱格陵蘭對國家和經濟安全至關重要,如果丹麥阻止這項交易,他將對丹麥徵收高額關稅。
3月28日,美國副總統萬斯訪問格陵蘭,在對駐格陵蘭美軍基地的軍人發表講話時,萬斯闡述了格陵蘭島對美國的重要性。他說,如果有敵國或敵方潛艇向美國發射導彈,格陵蘭的美軍基地就可以向美國發出預警以便及時攔截。萬斯還指出,中共的軍事資源正在向格陵蘭滲透。
在萬斯訪問格陵蘭期間,川普總統於3月29日在接受NBC News採訪時表示,為獲得格陵蘭島,他不會放棄任何可能,包括使用軍事力量。川普說,美國100%會拿下格陵蘭島,美方很有可能不用軍事力量就能做到這一點。
3月底媒體曝光的五角大樓機密文件《臨時國防戰略指南》概述了川普總統的戰略願景:準備贏得與北京的潛在戰爭,同時防禦「近海外區域」的威脅。這裡的「近海外區域」就包括格陵蘭島和巴拿馬運河等戰略要地。
川普「購買」格陵蘭和「收回」巴拿馬運河標誌著美國全球戰略的重大轉向,也是美國北極戰略的關鍵轉折點,凸顯川普政府通過掌控戰略節點重塑美國全球主導地位的決心。
北極的命運,正在成為21世紀大國博弈的縮影。未來,隨著氣候變化和科技進步,北極的資源潛力將進一步釋放。而川普能否在任期內兌現其北極戰略目標,鞏固美國的「近海外區域」防衛體系,也成為國際政治的聚焦點。
責任編輯:連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