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2025年04月30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玉燕台灣台中報導)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推出《考古番仔園文化:尋找中部平埔族的祖先》特展,近500件考古學展品,包括「南勢坑遺址灰坑」剝製標本與「清水中社遺址墓葬」縮小模型,還提供觀眾可觸摸的仿製石器與鐵器,經由視覺、聽覺、觸覺等多重體驗,深入認識「中部平埔族祖先」的生活樣貌。
展覽分8大單元,「消失的過去—揭述台灣中部史前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中部平埔族的生存證據」、「尋找地下的寶藏」、「那些年,人們吃了甚麼?」、「古人穿甚麼?」、「安家立命」、「地下的老祖先」、「歷史時代的中部平埔族」。


特展入口以「大肚山台地以西的海岸平原」的色彩與光線為設計元素,營造中部台地豐饒、氣候宜人的環境意象,彷彿走入番仔園文化的時空。展覽以實體文物為核心,搭配多媒體影像、互動式展具,提供觀眾探索番仔園文化的特徵。展區有多件亮點展品,如高2.3公尺、座長3.5公尺的「南勢坑遺址灰坑」遺跡剖面剝製標本,是史前居民挖來燒製陶器的坑,可近距離觀察灰坑斷面土層的顏色。
特展於30日揭開序幕,至2026年3月1日於第一特展室展出。科博館館長黃文山表示,特展聚焦台灣中部史前時代最晚階段的「番仔園文化」,呈現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金石併用時代之間的文化發展軌跡。策展團隊藉由考古發掘成果,梳理史前先民在中部地區的聚落分布、農耕狩獵活動、工藝技術及喪葬習俗等生活樣貌,完整還原番仔園人文景象。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長陳濟民表示,文資局在全台成立了考古遺址出土文物典藏計畫的3個保管中心,中部基地就在科博館。科博館經由整理、分析、研究,將考古文物公共化、轉譯成適合大眾觀看的展覽,這是博物館相當重要的功能。
策展人、人類學組助理研究員劉克竑說,番仔園文化可分為兩個階段,前期「番仔園類型」,距今1600年至1000年;後期「鹿寮類型」,距今1000年至400年。從時間序列、聚落位置、文化內涵上皆與中部平埔族關係密切,因此推論番仔園文化人就是「中部平埔族的祖先」。過去30年間,人類學組發掘多處屬於番仔園文化的重要遺址,像是清水.中社、鹿寮、南勢坑、惠來遺址等,發現前人居住山坡上、海岸也不遠,能同時利用山林與海洋資源維持生計,生活條件比想像中豐富多元。
責任編輯: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