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聖而稀有——拜占庭全能者基督聖像畫

拜占庭帝國留下了人人讚歎的基督教藝術與建築,時至今日,仍然不斷地啟發著我們。
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譯者:徐筱婷
「全能者基督」聖像局部,約製作於1350年或之後,可能來自希臘,綠色皂石,約6.67 × 6.67 × 1.91 cm,羅傑斯基金會(Rogers Fund)於1979年捐贈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128
【字號】    
   標籤: tags: , , ,

在歷史流轉中,我們失去了大部分的拜占庭藝術和建築;而那些倖存的遺蹟仍提醒我們銘記那段浸潤著精神價值與傳統精髓的文化。

一切要從公元330年說起,這一年,君士坦丁大帝於拜占庭建立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是一座古希臘城市,位處博斯普魯斯海峽沿岸、地中海和黑海的中間,是歐亞兩洲的交匯點。君士坦丁大帝將其命名為君士坦丁堡,今天稱作伊斯坦布爾。(譯注:東羅馬帝國因此也被稱為拜占庭帝國。)

從大約4世紀到1453年,這一千多年歲月中,拜占庭帝國留下了令人讚歎的基督教藝術和建築;然而,這些神聖的作品卻在信徒之間引發了信仰上的分歧,導致很多藝術品被毀壞、許多人被奪去性命。

公元726年,君士坦丁堡大王宮(the Great Palace)主要入口「銅門」(the Chalke Gate)上頭著名的基督聖像「the Christ Chalkites」被帝王利奧三世(Leo III,約公元675–741年)拆毀。這是帝國第一次公開的破壞聖像行為。

依據《出埃及記》20章第4節(Exodus 20:4),創造和崇拜聖像犯了十誡中的第二誡「偶像崇拜罪」,利奧三世和其他聖像破壞者因而反對聖像崇拜。

當利奧三世拆除銅門上的基督聖像時,他相信自己是在保護基督徒;而這項舉動引發了公元726–787年及814–842年間暴力破壞聖像的運動(Iconoclasm),也幾乎摧毀了整個拜占庭藝術的世界。

在《反對譴責聖像者之辯》(Apologia of St. John of Damascus Against Those Who Decry Holy Images)一書中,博學多聞的大馬士革的聖若望(John of Damascus,約675–749年)寫道:「從前,無形無像的上帝從未被描繪過;而現在,當上帝為人所見,披以血肉之軀、與人交談(參《巴錄書》3章38節),我便將我所看見的上帝形塑成像。我所崇敬的不是物質本身,而是那位創造物質、並為我化為物質的上帝;祂屈尊身處於物質之中,並透過物質救贖了我。因此,我絕不會停止尊崇那使我得救的物質,我敬重它,卻並非將它視為上帝。」

神學家康斯坦丁‧斯科特里斯(Constantine Scouteris,1939–2009年)在《不等同於神:聖像與其崇敬》(Never as Gods: Icons and Their Veneration)一文中說:「聖像一直被理解為看得見的福音,是上帝道成肉身,賜予人類偉大恩典的見證。」

神聖內涵超越個人風格

拜占庭聖像畫家過著虔誠禱告、齋戒和冥想的生活,他們將個人的藝術風格擱置一旁,重現浸透百年聖禮與傳統的標準聖像。由於他們不會在這些神聖作品上簽名,專家通常得透過所用的材料才能鑑定其年代。

對不熟悉聖像傳統的人而言,畫中人物看起來很稚拙,但這樣的風格乃刻意為之。《米切爾‧比茲利藝術圖書館》第2卷《繪畫與雕塑的歷史與偉大傳統》(The Mitchell Beazley Library of Art: Vol. II.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Great Traditions)裡頭提到:

「拜占庭藝術很少帶有說教或敘事功能,基本上是非個人化、儀式性和象徵性的:它是宗教儀式中的一個元素。教堂中的圖像布置,如同禮拜儀式,都是法典化的(codified,即有明確規範)。」

每個形象都必須展現神聖感,而並不是依據現有的人類形象來創作。如同《牛津藝術大典》(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rt)所描述的:「拜占庭藝術排斥世俗的個體,而追求超凡、神聖與純粹。透過風格化,它消解藝術中的人性,並在形體中注入象徵性的超自然特質。」

在聖像破壞運動期間,由於人像作品被禁止,教堂工匠在繪畫和雕刻繁複的淺浮雕裝飾細節時,便轉以自然世界為題材,如旋轉的葡萄藤和葉子。

在教堂裝飾中,馬賽克和濕壁畫是大宗,此外還有石頭柱頭、簷飾,以及滿是鏤空雕刻、淺浮雕或內填琺瑯(champlevé,在金屬雕刻凹槽中填滿琺瑯)的屏風。

這一時期,修道士們為教堂的每個區塊設定了標準的裝飾主題,例如後殿的聖母與聖嬰,以及圓頂中間被天使長、天使、先知和使徒圍繞的全能者基督(Christ Pantocrator)。

全能者基督

每座東正教教堂都有一幅「全能者基督」或其變體作品,這是最常被描繪的聖像。希臘語的「Pantokrator」(拉丁語化為 「Pantocrator」)是從希伯來語「El Shaddai」的翻譯而來,可直譯為「全能的」或「萬有的統治者」。

不過,在《祂名為一:從古代希伯來文的角度看上帝的名字》(His Name Is One: An Ancient Hebrew Perspective on the Names of God)這本書中,聖經翻譯師傑夫‧A‧班納(Jeff A. Benner)指出:「由於古代希伯來語和我們的語言有極大的鴻溝,加上兩種文化的差異,要準確翻譯『El Shaddai』是不可能的。」

全能者基督常出現在東正教堂主殿(Catholicon)的圓頂上。

已知最早的全能者基督聖像可追溯到6世紀,位於埃及西奈(Sinai)的聖凱瑟琳修道院(St. Catherine’s Monastery)。在聖像破壞時期,由於西奈地處偏遠,這幅聖像才逃過一劫。

位於埃及西奈聖凱瑟琳修道院的全能者基督聖像,完成於公元6世紀,面板熱蠟畫,84.14 × 45.40 cm。(公有領域)

這幅充滿神聖意義的半身像,以熱蠟顏料在木板上繪製而成。工匠以寫實的手法描繪了基督。熱蠟畫與油畫的處理方式幾乎一樣,讓工匠得以呈現明亮的形體,並賦予作品栩栩如生的特質。

然而,基督不對稱的面部特徵顯得不大自然,這是為了描繪基督的雙重性——人性與神性而刻意為之;祂的左眼凝視觀畫者,右眼則看向天際。基督的頭部有金色光環環繞,還有淺淺的紅色十字架和隨年代而褪色的星星。

基督舉起右手做出祝福的手勢——祂的手指擺出希臘字母I、C、X的形狀,象徵希臘文基督聖名「ΙΗϹΟΥϹ ΧΡΙϹΤΟϹ」的縮寫「IC XC」。基督身旁有「IC」(耶穌)和「XC」(基督)兩組縮寫。祂的左臂夾著一本封皮鑲有珠寶的福音書。

有些專家推斷在基督身後的建築凹槽上,有希臘字母表的第一個字母「阿爾法」(Alpha,Α, α)和最後一個字母「歐米茄」(Omega,Ω, ω);這代表基督的無所不能,也如同祂在《聖經》裡宣示的:祂是阿爾法和歐米茄——萬物的開始和結束。

無論是在教堂還是家裡,所有的全能者基督聖像都遵循相同的構圖、風格與式樣。一個錯誤的標記都可能會冒犯禮儀。

教堂聖像

公元867–1204年間(十字軍攻陷君士坦丁堡之前),馬其頓文藝復興(Macedonian Renaissance)興起,拜占庭工匠修復和整修了在聖像毀滅時期被破壞的教堂和建築,製作了偉大的聖像藝術、物件和建築作品。

這些拜占庭的神聖珍寶,連同璀璨的城市君士坦丁堡,受到了歐洲人的仰慕;即使是帝國的敵人也對其風格趨之若鶩,例如西西里島的諾曼王羅傑二世(Roger II of Sicily,1095–1154年)就曾引入拜占庭工匠來製作切法盧大教堂(Cefalù Cathedral)的馬賽克壁畫。

點擊欣賞圖片:西西里島切法盧大教堂後殿的12世紀「全能者基督」馬賽克壁畫。畫中基督手持打開的書,這通常被稱作「基督教導師」(Christ the Teacher)。祂所講的經文是《約翰福音》8章第2節。

位於伊斯坦布爾的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有著最著名的馬賽克「全能者基督」聖像之一,於13世紀完成,是一幅「代禱圖」(Deesis)。

「Deesis」這個詞來自希臘文,意為懇求或祈求,是一種典型的拜占庭聖像構圖形式:基督位於中央,兩側為聖母和施洗者聖約翰,他們代替人們向基督祈禱,請求祂拯救人類。

點擊欣賞圖片: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的13世紀馬賽克壁畫「代禱圖」,描繪了全能者基督,兩側是聖母瑪利亞和施洗約翰,他們祈求基督拯救人類。

創作於1261–1300年間的這幅馬賽克「代禱圖」,取代了一幅已然破損的古老畫作。工匠們對每個人物加以寫實的呈現,甚至利用教堂左側窗戶打入的自然光線作為馬賽克的光源。

「這幅馬賽克『代禱圖』的特點之一,就是光線掠過表面,並深入透明的玻璃鑲塊中;這樣既讓它們的顏色變得更亮,又為它們帶入了一股超凡能量。」佛蒙特州本寧頓學院(Bennington College)的藝術修復師喬治‧霍爾特(George Holt)在1939年這樣寫道。

回溯這幅壁畫的歷史,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後聖索菲亞大教堂被改建為穆斯林清真寺。然而連同這幅在內的許多馬賽克壁畫,直到18世紀中葉都裸露在外;到18世紀晚期,所有的馬賽克都用灰泥牆面遮蓋了起來。

1930年代,美國拜占庭學學會(Byzantine Institute of America)受託修復了這些壁畫。據聖像畫家鮑伯‧艾奇遜(Bob Atchison)的網站所述,在此之前,部分馬賽克已受到侵蝕和損壞。

點擊欣賞圖片: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大教堂的13世紀馬賽克壁畫「代禱圖」局部。

美國拜占庭學學會當年繪製了一幅全尺寸馬賽克「代禱圖」複製品,目前陳列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後來,「代禱圖」聖像一般會納入聖幛(iconostasis,又名聖像壁)專屬的那一層。所謂聖幛,是分層排列聖像的一道牆,在東正教教堂中用來分隔中殿(nave,即信眾聚集處)與聖所(sanctuary,即主祭壇之所在)。

再後來,教堂中的拜占庭工匠轉而使用成本較低的濕壁畫來取代馬賽克和熱蠟畫。

希臘中部迪斯托莫(Distomo)的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Hosios Loukas Monastery),其後殿(apse)本有一幅馬賽克作品,就被另一幅全能者基督濕壁畫取代了。

根據巴尼斯特‧弗萊徹爵士(Sir Banister Fletcher)所著《建築史》(A History of Architecture)一書,這座修道院內的主堂「可謂現今最能保留聖像破壞運動結束後早期拜占庭教堂內部風貌的代表性建築」。

位於希臘迪斯托莫的俄西俄斯羅卡斯修道院主堂,是聖像破壞運動結束後拜占庭早期藝術的最佳典範之一。圓頂上的全能者基督自天穹俯視眾生。(Bayazed/Shutterstock)

在埃及西奈的「全能者基督」聖像問世約13個世紀後,耶路撒冷聖墓教堂(Church of the Holy Sepulchre)後殿上的一幅19世紀壁畫呼應了這幅經典聖像。

基督身穿紅色長袍(chiton)與藍色外氅(himation),左手臂緊抱著福音書,並以右手做出祝福的手勢;金色聖環外圍環繞著一道彩虹光環,聖環上的三個希臘字母意為「那位自有永有者」(He Who Is.)。

史蒂文‧比格姆(Steven Bigham)神父在《東正教藝術雜誌》(Orthodox Arts Journal)中解釋說,當摩西在西奈山(Mount Sinai)詢問上帝是誰時,上帝對摩西說的正是這句話。原本的希伯來語翻譯成希臘語即為「Yahweh」(音譯:雅威/耶和華),意即「我是自有永有者」。

點擊欣賞圖片:位於耶路撒冷聖墓教堂主教堂圓頂上的19世紀「全能者基督」壁畫。

隨身攜帶的聖像

除了大型的教堂聖像之外,工匠也會製作供個人做宗教祈禱之用的小型物件——從簡單石雕到精緻珠寶,再到精密複雜的象牙三聯畫(ivory triptychs),形式不一而足。

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一件14世紀的石雕,就是當時廣泛流行的皂石雕刻聖像的範例。兩側方框內的銘文中說,這尊「全能者基督」聖像,與拜占庭女王「生於紫室者佐伊」(Zoe Porphyrogenita,約公元978–1050年)在位期間錢幣上壓印的「回應者基督」(Christ Antiphonetes)為同一形象。

這一件「全能者基督」聖像約製作於1350年或之後,可能來自希臘,綠色皂石,約6.67 × 6.67 × 1.91 cm,羅傑斯基金會(Rogers Fund)於1979年捐贈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點擊欣賞圖片:拜占庭帝王查士丁尼二世(Justinian II,約668–711年)錢幣上的全能者基督像。

這一枚12世紀早期的雙面金質掐絲琺瑯(cloisonné enamel)吊墜,一面是聖母,另一面是「全能者基督」,展現了君士坦丁堡工匠的精湛技藝。大都會博物館稱其為「拜占庭遺存的最美麗、技術最精湛的個人宗教用品之一」。

聖母與全能者基督的雙面吊墜,約製作於1100年的君士坦丁堡(拜占庭),金質掐絲琺瑯,約3.33 × 2.38 × 0.16cm。莉拉‧艾奇森‧華萊士(Lila Acheson Wallace)於1994年捐贈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公有領域)

之前提及的「全能者基督」聖像範例中的所有元素,這一件作品中都有,只不過它是以金製掐絲琺瑯工藝巧手製成。基督上方和下方分別有「OB」和「TA」字樣,表示「OBTA」(榮耀之王)。

收藏於巴黎盧浮宮的象牙雕刻《哈巴維爾三聯畫》(Harbaville Triptych)呈現了與聖人們一同現身的「代禱圖」。這件作品由一位拜占庭工匠於940–960年間雕刻而成,採用高浮雕技法,細節極為精緻。

畫面中心描繪的是「寶座上的基督」(Christ Enthroned,全能者基督的一種形式),左右分別是施洗者聖約翰與聖母瑪利亞,他們正如在聖索菲亞大教堂的馬賽克「代禱圖」中一樣,代全人類為向耶穌祈禱。

有兩位天使的半身像懸浮於基督頭部周圍,工匠還為每位人物都標註了名字,包括「代禱圖」下方站立的五位宗徒。

《哈巴維爾三聯畫》(Harbaville Triptych),約製作於940–960年間,象牙淺浮雕和高浮雕,尺寸約24.13 × 28.26 × 1.27 cm,收藏於巴黎盧浮宮。(公有領域)

拜占庭藝術中,在聖像毀滅時期逃過一劫的作品寥寥可數;然而,聖像神聖與永恆的語言卻在整個基督教世界恆久流傳。

一如《米切爾‧比茲利藝術圖書館》第2卷《繪畫與雕塑的歷史與偉大傳統》一書所說:

「儘管隨著1453年土耳其征服君士坦丁堡,拜占庭風格的中心源頭就被消滅了,但其影響力在俄羅斯和巴爾幹(東南歐)仍延續著;而在意大利,與哥德式風格交融的拜占庭風格,也持續影響著由杜喬(Duccio)與喬托(Giotto)所開創的新藝術。」

拜占庭的藝術珍寶不僅雅俗共賞,更在無數虔誠信徒的心中點燃了神性的火焰。

作者簡介:洛琳‧費里爾(Lorraine Ferrier)為《大紀元時報》撰寫美術和手工藝相關文章。她的寫作聚焦北美和歐洲的藝術家與工藝師如何在作品中傳達美與傳統價值。她特別喜歡為稀有且鮮為人知的藝術及手工藝品發聲,希望傳統藝術瑰寶能得到留存。費里爾居住在英國倫敦郊區。

原文:Heavenly, Rare Byzantine Icons of Christ Pantocrator刊登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嘉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羅納德‧里根總統圖書館暨博物館擁有許多總統圖書館的典型藏品,例如歷史文獻、文物、互動展覽和照片。其中有一件展品總會立刻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一架退役的「空軍一號」噴射機。
  • 西班牙的塞哥維亞城堡(Alcázar of Segovia)坐落在克拉莫爾斯克河(Clamores river)與埃雷斯馬河(Eresma river)交匯處的一座小山上,是歐洲頗具代表性的城堡之一。幾個世紀以來,塞哥維亞城堡一直是一座固若金湯的堡壘與豪華的王室住所。如今,它是西班牙哥特式和埃雷利亞式(Herrerian style,簡約和極少裝飾)(Spanish Gothic and Herrerian)建築的最佳典範之一。
  • 2019年4月15日,當世人目睹大火肆虐巴黎聖母院(the Notre-Dame de Paris)之際,不禁懷疑這座廣受大眾敬愛的大教堂能否恢復原貌。如今,歷經五年修復,這座神聖的法國哥特式教堂傑作,再次成為巴黎天際線的一道亮麗的風景。
  • 1806 年,約翰‧卡羅爾(John Carroll)成為美國第一位天主教主教。他的家族在美國建國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卡羅爾還親眼目睹了新國家第一座大教堂的開工。這座教堂是美國早期傑出建築師本傑明‧亨利‧拉特羅布(Benjamin Henry Latrobe)偉大的傑作之一,如今稱為巴爾的摩大教堂(Baltimore Basilica)。
  • 杜倫大教堂(或譯達勒姆座堂,Durham Cathedral)位在英格蘭東北方,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大教堂是著名的諾曼式建築(Norman architecture),由法國諾曼人在11、12世紀時建造的英格蘭羅馬式風格(English Romanesque style)。
  • 威爾第(Verdi)的歌劇作品《馬克白》(Macbeth),於2007年薩翁林納歌劇節(the Savonlinna Opera Festival)演出。(公有領域)
    隨著美國革命的消息傳遍歐洲各地,訴求個人自由或民族主義的思潮,衝擊著社會各個領域,連藝術界也不例外。古典音樂從上一個時代的形式規範過渡到充滿無限可能的浪漫主義時期(1830—1900年)。歌劇,尤其體現當代潮流。
  • 韓德爾創作了許多著名的歌劇,而《阿里歐唐德》(Ariodante)或許是他最歷久不衰的傑作,展現他豐富的音樂表達結合戲劇性敘事的能力。
  • 美國在製作絎縫被(quilt)方面有悠久傳統,但絎縫藝術可以追溯到歐洲和亞洲的中世紀。英文「quilt」一詞最早出現於13世紀,與拉丁文「culcita」(意為「墊子」)有關;當時製作絎縫被是為了基本生活所需、慶祝特定人生大事、彰顯針線技藝,以及作為政治宣傳。
  • 洗手壺(aquamanile)是中世紀歐洲社會的常備用品。aquamanile源自拉丁語aqua和manus,分別為「水」與「手」之意。洗手壺在宗教和世俗場合都會用到,神父在做禮拜時會用它倒水洗手;貴族和富商在宴會上也會擺放華麗的洗手壺給客人洗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