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台灣
約 66 條記錄-
石壁的清心烏龍茶一直默默無名,長久以來,被茶商拿去當作杉林溪茶或是阿里山茶,而沒有真正屬於這裡的茶特色。
-
從各種農作植物的種植或是花卉的栽培,使用微生物光合菌後,不僅減少農藥跟肥料的使用,對收成增加和土壤改善都有非常大的助益。在各種魚蝦或是文...
-
對洪熙靜來說,接受挑戰是一種修正訓練的過程。曾是外銷公司的CEO,又愛漂亮的洪熙一家子沒想過會務農,竟到了屏東種起可可,還結合過去的經驗...
-
喝一杯熱熱的山楂枸杞紅棗茶,不僅是暖胃滋補身體, 而且還可以搭配不同食材變成很好的養生保健食材。山楂是賴郁憲從小在山中常見的野生果樹,也...
-
一直想要開麵店的朱韋霖, 感慨家裡從外婆時代就已經在做批發,一直到媽媽這一代還是在苦撐著,尤其被問到如何能現吃到自家的粄條時,讓她更堅定...
-
春風輕拂楊柳,水質清澈見底,曾經是捍衛宜蘭古城的護城河,日治時期的八千代川,如今又再次重見天日。坐落於舊城十字大街交會中心的昭應宮,是昔...
-
原本從事餐飲業的李俊明,為了要陪小孩,夫妻倆放棄餐飲工作轉行務農,只是因為小孩喜歡吃草莓,14年前就投入完全不懂的草莓栽種。
-
金盞花原產於地中海西部,被引入世界各地,做為觀賞.藥用.染料或化妝品。而在花蓮吉安鄉的林鳳珠滿園金燦燦的金盞花,是她花了6年的心血才有如...
-
從每一次的辦展都可以看出,徐瑞芬的瓷器彩繪多元的創作作品很吸引人的目光,而且很少東方臉孔可以把西方的瓷繪元素學習得如此透徹。
-
走在已經完成2公里多的水圳路,可以看出已經有水流,而且修整過的水路平坦好走,自然的古水圳,連轉彎處都做得很完美,雖然走讀時,雨一直都沒有...
-
人氣: 39223
-
人氣: 25496
-
宜蘭澳仔角是一處風景秀麗視野蜿蜒廣闊的海岸線,遠遠眺望龜山島的整個側面身形, 而從小在這裡長大的李大順,對於這個海域充滿童年的記憶。在海...
-
當時雙連埤的農田一年兩季的水稻,水對他們來說就顯得更重要了。修復水圳的工作是當時雙連埤這裡的農民協議共同維護,保持水源暢通。雙連埤古水圳...
-
被譽為候鳥天堂的蘭陽平原,每年都有不少稀有冬候鳥現蹤。2021年罕見發現8隻全世界能飛最高的鳥類之一,飛越8800公尺的喜馬拉亞山,誤闖...
-
牛角瓜這種植物要在屏東試種,找到行家鍾展雄,結果經過三、四年馴化育成了,科技公司開辦說明會,協助農民瞭解產業和如何轉型。大風草早期在六堆...
-
黃玉如跟先生呂世豐原本在台中開麵包店,2011年決定結束麵包店回雲林古坑務農,呂世豐從沒當過農夫一回來就接手岳父家的柳橙園。
-
烏龍茶.紅烏龍.紅茶.白茶.黃茶等全是陳崇銘的翠玉茶種 製作而成。只要品嚐過陳崇銘做的每一種茶品,就能深深感受其茶韻與茶氣,在舌尖與口腔...
-
劉銘晏心想做吃的行業應該比做汽車改裝零件還要好,又可以陪小孩和家人,夫妻倆商量之後,就決定接手這家在潮州已經有五六十年的歷史的手工日曬麵...
-
雲林古坑」綠色療癒 社會關懷為社區樂齡者活出精采的後半生。畢竟在農村裡老一輩的人都屬於保守型的樂齡者,需要經過多次的造訪跟溝通拉近距離...
-
結束長達30年辦報的林明德,在陷入困境人生低潮中,毅然決然返鄉,將畢生收藏的3萬冊書,在瑪家鄉三和村,開起獨立書屋,希望可以帶動族人的閱...
-
剛從農時曾冠維是做多樣化的蔬菜箱,蘆筍種植並不是他的選項,在一次的農業座談會上,農糧署的長官建議農地面積不夠大,以較為高經濟作物為主要種...
-
原本從事汽車烤漆的簡長順,雖然學的是電工,但卻對藝術特別感興趣,在因緣際會下,他轉行投入蛋雕藝術。從簡單的陰陽雕到複雜的鏤雕和立體造型...
-
蔡明海國小畢業就開始學習家具木雕,後來又拜師學習廟宇雕刻。退伍後,他就在全台各地承包廟宇雕刻工程,手下的學徒曾多達二三十人。
-
台灣四面環海,漁業相當發達。沿海大大小小的漁港相當多。漁民看天吃飯,終年過著與大海拚搏的生活。不過時代變遷,馬力較大速度較快的機動漁船...
-
務農是一種生活態度,而不僅僅是種植作物。36歲離開職場,到了苗栗山上買地務農,開始人生全新的旅程,決定把人生,最珍貴的時間留給自己, 從...
-
大學就讀電機系,謝禮光卻積極投入餐飲業,他的遠程目標就是大家都來吃友善的食物,大家一起來愛護地球。想了解謝禮光為何轉行當廚師的原因嗎?為...
-
木瓜是常見的水果,可是採取有機大量種植卻相當不容易。七年前因父親年邁,原本在台北從事室內設計的鄭進生回到後龍老家接手務農,他的農場以種植...
-
紅棗為台灣10大進口中藥材之首,不只中藥配方需要,也是料理常用的食材。苗栗的公館是台灣唯一的紅棗產區,雖然產量無法供應全台的需求,但近年...
-
美麗心台灣:湖濱香草夢 2015/09/09你可曾有過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尋找那寧靜空間的願望?你可曾有過在那無盡的茫然之中,覓得那安心溫暖的歸處?等不及退休,彼得夫婦用民宿實現香...